同城貨運仗著移動互聯網的大風張牙舞爪的闖進傳統物流領域,一夜之間,數十家互聯網貨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。一年前,各種融資美好前景被描繪的連快遞小哥都想轉行開貨車。一年后,從美好想法到殘酷落地,互聯網同城貨運現狀如何?
1、運費
從目前的行業(yè)布局來看,互聯網同城貨運仍舊處于“磨合”階段。首先最突出的一點,是貨主和司機之間難以形成的共識:合理價格。
不得不承認,互聯網公司一旦有了競爭對手,價格戰(zhàn)難以避免。這樣一來,貨主會理所應當的認為送貨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,有些公司甚至還會補貼費用;而貨車司機則認為互聯網的加入能讓自己輕松地掙到更多錢,價格更加透明合理。
所以在現階段,我們可以想象到許多的尷尬場景:貨主不愿出高價,對車型不了解,總想用小馬拉大貨,造成司機空跑;而貨車司機只肯挑高價的活,不愿意浪費時間賺小錢。雙方就這樣陷入持久拉鋸戰(zhàn)……
2、成本
其次是關于運輸成本的共識。貨車與的士成本不可同比,從貨車司機角度看,出車一次的成本要綜合考慮到運輸時長、油費、車損、保險等等,相當部分司機只看到短期利益,較為懶散,沒有一定利潤寧愿在家休息。而另一邊,貨主往往以為貨車就是在路邊候著,像的士一樣方便,成本并沒有多高,加價更是不可能。
至于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過路費,停車費等臨時費用,也需要貨主與司機提前協商,這樣一來,又多了一項溝通成本。
3、競爭
推廣初期,各大互聯網貨運公司會到處拉攏司機加入團隊,在各種甜言蜜語轟炸下,司機一般沒有多想就會答應加入。然而一旦司機看清現實的殘酷之后,為了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,會不斷去嘗試其他貨運平臺。這樣一來,導致平臺的固定司機源不再穩(wěn)固,貨主時間成本加大。
有司機表示,貨車平臺上很多單子怎么都搶不到,懷疑是平臺為了留住司機搞小動作,刷假單;還有部分司機表示,在APP平臺上接到單子談攏價格之后,去到目的地才發(fā)現被人擺了一道,而平臺沒有任何補貼,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,讓人十分惱火,不排除是競爭對手所為。
長此以往,貨運平臺很難留住貨主和司機,前景堪憂。
結語
打車平臺的成功,讓許多不接地氣的互聯網人士把這塊大蛋糕描繪的過于理想,每個人都可以預見前景,卻不懂得如何及時去解決當下的細節(jié)問題。對此貨嘀噠CEO吳小亮表示,“貨運平臺確實需要互聯網對資源進一步優(yōu)化整合,目前同城貨運還沒有迎來最好的時機,貨嘀噠將把目光放長遠,首先著手改造全國物流配貨,在業(yè)內豎立口碑。”
互聯網+的概念讓許多傳統行業(yè)蠢蠢欲動,但如何解決線下的現實問題終究是每一位互聯網人終須邁過的門檻。在這拼速度拼資源的互聯網時代,誰能率先打通兩者之間的共同點,拿下這場戰(zhàn)爭的自然也不在話下。